8月底的精神分析培训心得之——关于诠释
我这边白美正博士的培训已经结束了,收获很大。最大的感受就是我之前没有怎么诠释,甚至我精神分析的咨询还没有开始过。现在能够看到这些,感觉还是挺开心的。我真的觉得这种咨询是我想要的工作方式,是可以操作的。计划在生活中处处去学着诠释。
好友回信说很有兴趣,希望下次我们再见面时听我多讲一些,我就觉得有必要整理下自己的思路,也顺便跟大家分享下我的收获——
从我之前的困境说起。一直以来,我相信,人只要感受到了足够的支持和包容,就有能力审视自己,并作出改变。我的咨询风格是以支持和接纳为主,但是我错误理解了包容和接纳,以为就是对方无论做了什么都是有道理的,都是可以被接受的。在咨询初期,这比较有利于来访者放下心理的负担,能够畅所欲言;但是到后期,伴随着关系的深入,当一直伴随着来访者自身的许多负面情绪直接指向我的时候,我就有了困扰;另外,我也发现,对方审视自己的能力跟咨询师的包容和接纳并不是同步发展的。这样发展下去,很有可能在来访者变得健康之前我就会因为无法承受而逃跑了.我深刻认识到我们之前中德精神分析班的德国老师Merkle说的咨询师要做到的几点很有道理:1)要活下来;(to survive)2)保持健康(be healthy);3)保持清醒/在那儿,不要逃掉(to be there)。在这次培训中,我了解到了如何通过一点一滴的诠释来直面来访者的负面情绪,并让对方慢慢看到自己内心的状态。
回到我自己在生活中的练习——我和一同事打的回公司,我同事告诉的士司机如何走,路线有点讲错了,司机说:“你骗我!”我脱口而出:“你是司机,这些路线你不是该知道的吗?”说出来了之后,我认识到我这是以攻击来回应他的攻击——以暴制暴,生活中我们往往都是以这种方式来交流的。我思考,如果我是咨询师的话,要怎么来回应呢?我恐怕应该只是陈述事实,说“当我们不小心讲错了的时候,你就觉得我们是在骗你”。
我发现诠释在跟孩子的相处中也很有用。比如早上二岁的女儿豌豆刚刚起床来,在房间里唱歌玩耍,突然听到房顶上清脆的“砰”声,放声大哭撒腿跑到我身边来。(那是爷爷在楼顶上整理花园,小砖头扔到地上的撞击声)。我们通常的反应会是说“不怕,不怕,没关系啦”。但现在我比较注意利用诠释说“哦,豌豆吓了一跳!豌豆被吓着了!那是爷爷在天台上种花,妈妈待会儿带你上去看。”她就带着哭腔重复说“豌豆吓了一跳。”很快平静下来。我觉得诠释的意义并不只限于这一次,而是在于以后她遇到类似的情况都知道自己是被“吓了一跳”,之后的反应可能就不会那么强烈了,或者说被吓着了也不是那么可怕的事情。
——我理解的诠释就是,以最直接的方式把对方的感受和现实呈现出来。
回头看看很多亲子教育的书,反反复复讲的也是这个。因为大家通常都很习惯于跳过了中间对问题的澄清,而是直接去应对这些情绪或者行为。不过想想咨询师能做到直接诠释的都不多,也难怪一般的家长难以掌握了。
舒幼娥博客:http://shuyoue.blog.soh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