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说了你别生气”,警惕人际关系中的善意暴力
你在人际交往中是否有过这样的体验?想表达一种态度、观点或情绪,明明小心翼翼,照顾对方的情绪,提前打预防针,说“我说了你别生气”,对方却不高兴,甚至勃然大怒。
“我说了你别生气”
在人际互动中的普遍性
今天我准备了早餐,先生说:我说了你别不高兴。听到这几个字,我本能地就不高兴了,他说:你煮的小米粥就是没有我煮的好吃,你加了红枣,改变了小米的味道。
我语气不那么友好地说:你能不说“我说了你别不高兴”这个前辍吗?你直接告诉我,你不喜欢小米粥加红枣,不就得了,下次我就不加了!先生说:我都不敢在你面前说话了!很简单的事情,却搅动了彼此的负性情绪。
同样的剧本在心理咨询室中上演,夫妻因为无法沟通,感觉痛苦前来心理咨询,先生说无法与太太沟通,一说话就生气,是不是更年期提前了。
太太说:你经常会说我说了你别生气,我一听就来气…为什么不直截了当地说事儿?
先生无奈地说:我只想照顾你的情绪,结果你每次都像鞭炮一样瞬间爆炸。
太太说:既然知道我会爆炸,为什么还要说“我说了你别生气”?
先生说:害怕你生气,事先打预防针,唉,真不知道怎么跟你沟通?!
太太听先生这么说,委屈地哭了起来。
先生说:尤老师,你看看,我真不敢说话了。
两人的情绪一步一步升级,忘了真正要交流的事情是什么?
我是心理咨询师,经过职业训练,能够理解并容纳先生说“我说了你别不高兴”中夹带的攻击和防御,他用矛刺向我,马上又用盾挡住自己,我能够快速躲过先生的矛,识别他的盾,不至于因为这句话伤到心里,但还是会伤及我的心理表皮。
心理咨询室中的夫妻,先生既用矛刺向了妻子,又马上用盾挡住自己,当妻子表达受伤时,先生表现得很无辜,进一步贬低妻子,这种沟通方式的确彼此都很受伤,真正的交流变得无法进行。
喜欢说这句话的人是什么心理?
既然“我说了你别生气”这个沟通前提如此有破坏性,为什么在人际沟通中还如此普遍呢?这要从我们潜意识的心理动力来理解:
1 、对攻击性冲突的防御
“我说了你别生气”,通常说话者要说的事情肯定不是什么好事,要表达的情绪是攻击性的:不满、抱怨、指责。
明明知道对方听后会不舒服,用“我说了你别生气”这个前辍,表面上是安抚对方的情绪,实际上是免责声明——我说的话没有想要攻击你,如果你感觉不舒服,那是你的问题,跟我无关。
这句话同时完成了两件事:把“我说了你不要生气”包装成“我不想你生气”; 把“如果你等会儿可能会有的情绪”是“你的问题”,你要自己承担责任,与我无关。
一句话,既完成了对他人的攻击,又实现了对自己的保护。
2.对他人情绪的否认
“我说了你不要生气”,这句话的前提是,我下面说的话不好听,可能会让你不舒服而有情绪,把情绪感受和管理的责任推给对方,“我已经提醒了,如果你生气,就是你情绪化了”。
就像咨询室中那对夫妻的对话,沟通还前加了“我说了你别生气”,彼此已经剑拔弩张,真正的沟通没有机会展开。
3.自我保护,避免责任压力
从自体心理学视角看,“我说了你别生气”是一种典型的自我客体失败:说话者要表达攻击性,却又无法耐受对方可能的负面情绪。
于是,用语言把对方的情绪空间压缩到可控范围,仿佛只要对方不生气,自己就是一个没有攻击性的好人,如果对方有什么情绪,自己也不用负责任。
4.内在缺乏安全感,害怕被惩罚
喜欢说这句话的人可能内心比较敏感,非常在意他人对自己的看法,害怕自己的话会引发对方的负面情绪,进而影响彼此的关系。
提前强调“别生气”,其实是在试探对方的态度,也希望通过这种方式获得对方的包容,本质上是内心安全感不足的表现,担心自己不被喜欢、不被接纳的深度焦虑。
如何打破这句话的魔咒?
01
觉察情绪触发点
说话前暂停三秒钟,深呼吸,先觉察自己的情绪,管理自己的攻击冲动。
把“我说了你别生气”,改写成:“我想跟你说一件事,现在方便吗?”,也许就不会激起对方防御性的反应。
02
明确责任边界
承认并承受自己要说的话会引起对方的负面情绪, 给对方选择权,“我说的事情可能会让你不舒服,你愿意听吗?”,把“情绪开关”交回到对方手里。
03
勇敢面对可能的冲突
当我们提前要求别人“不要生气/难过/失望”,其实是我们在害怕面对那些情绪会引起冲突。
真正好的关系,不是让对方别生气,而是让对方知道——“你可以生气,而我能勇敢地跟你一起面对。”,关系的深度就藏在处理情绪风险中。
如何应对“我说了你别生气”
感受到的不舒服?
01
觉察自己的情绪
听到这句话时,深呼吸,觉察自己的情绪,承认自己对这句话感到不舒服。
告诉自己:这是他的焦虑,我可以有任何情绪,我可以选择如何应对这些情绪。
02
理解他人的感受并反馈
他这样说是害怕我生气,他真正的需求是什么呢?
比如我老公的需求是喜欢吃纯纯的小米粥,他没有表达自己的需求,而是否定我加红枣枸杞的做法。如果直接表达自己的需求,我可以照顾他的需求。
学习有效的沟通方式
有一本书叫《非暴力沟通》,书中谈到我们跟别人说话的时候容易出现情绪暴力的状况。暴力沟通的来源有:评判,比较,回避责任,强人所难。
在我们的日常沟通中,经常会有暴力沟通的情况,“我说了你别生气”,也是一种暴力沟通。
非暴力沟通的架构是“表达自己,关心他人”,通过“描述观察到的现象、体会并表达彼此感受、探寻感受的根源、提出清晰具体的要求”等方式,建立有效的沟通模式。
比如我先生可以说:我不喜欢吃小米粥加红枣,以后煮纯纯的小米粥,好吗?我想我一定会欣然接受。
心理咨询室中的夫妻,我们共同识别了交流中的情绪暴力,尝试学习用非暴力的方式沟通。
我接触到很多家庭的沟通不尽如人意,有部分原因就是沟通中未曾认识到的暴力。
“我说了你别生气”是人际互动中比较常见的善意暴力,愿你从此刻开始,学习传递真正的善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