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心里咨询

孩子出现“心理问题”,为何心理咨询师要和家长咨询?


01

在青少年的家庭访谈中会发现,他们大部分的共同的目标是希望了解和解决孩子的问题。

每个家庭都各自呈现出不同的互动模式:
有的父母的认识基本一致,认为孩子某些方面需要改变;
有的会呈现相互指责的状态,认为是对方的问题导致了孩子的问题;
有的是其中一方呈现强硬的一边倒的情况,认为孩子的问题就是对方没抚养教育好,出了问题就是对方的全责。

在这里可以看到他们之间的交互影响,在孩子身上可以观察到这些影响的表现。

什么是家庭中的系统观?

家庭咨询对个人的困扰重新给予定位,认为很多困扰往往是一家人共同创造出来的。而家庭中的其中一个人公开承受了整个家庭的压力,表现出症状。

家庭犹如一个小型的生态系统,家人之间的作用力此消彼长,每个人都在使劲儿,每个人都参与其中,每个人都有份儿,这就是系统观。

系统观不像个体咨询那样探索单一个体的内在,不探究个体问题的根源,不孤立的解释各个行为元素,而是着眼于他们之间的联系。


02 系统观咨询的关注

系统观咨询师关注的是:正在发生什么?怎样发生的?何时发生的?更关心的是一个家庭里成员之间的交互作用的过程,而不是内容。

比如:一个妻子指责丈夫不回家,而丈夫说都是因为她太唠叨我才不回家。那么这些内容不重要,而是看到他们这个互动过程,他们这个互动过程让他们始终处于一个问题循环中。

每个人都希望获得一个更稳定的家庭系统,为了达到系统的稳定,有的人会破坏规则,去管理他人或控制他人或越俎代庖,但这恰恰造成了系统的长期不稳定。

那这里的规则指什么,是指“边界”。

家庭中的每一个人都是这个家庭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每两个人之间又组织成一个个的子系统,多人家庭以此类推会排列组合出不同的子系统。

“边界”是把系统、子系统或系统同外部环境分开的无形界限。

没有系统是完全开放或完全封闭的。如果完全开放就没有边界存在于系统和外部环境之间,系统就不再是一个独立的统一体;如果完全封闭,就没有和外界环境的交换,系统就会死亡。

父母或外部环境如果过于侵入孩子的边界,那孩子便无法维护他自己的独立性,可能会过于依赖。也有的孩子可能会因此封闭系统,拒绝与外界沟通。

有一个实际案例,一个妈妈和一个13岁的孩子做家庭咨询。妈妈说今天出门孩子穿的很不得体,天冷外套穿的不够,整体搭配也不够美观。孩子说冷不冷我自己知道,我这么搭配是因为这些衣服我穿着舒服。妈妈说你都没看温度,时尚的东西你还不懂,需要培养。

这个妈妈已经侵入了孩子的这个系统的边界。这个孩子他已经13岁,他完全可以感受自己的身体系统,并决定穿什么。如果不适合,他会根据冷热、喜好(自己的系统反馈)来调节。

这种互动最后可能就会表现出孩子出现问题模式。

系统观相信系统具有自组织能力,系统的自我反馈调节可以校正系统的错误和偏差,继而回复系统的稳定性。

所以家庭成员需要尊重每一个人的边界,相信每个人的自我组织和调节能力。


03 系统思想的哲学基础

系统咨询是怎样起效的呢,是植于构建主义的哲学基础。也就是说客观现实就围绕在我们周围,但我们无法觉察现实,所有我们认为的一切现实基于我们的构建。

毕加索曾说过:如果真相只有一个的话,人们在面对同一个事物的时候就不会描绘出数以千计的画面了。

所以系统思维认为探究对方的原因没有必要。问题都是被我们用语言描述出来的,我们对语言的有选择的特别的运用。问题本身不是问题,谁认为它是问题这才是问题。

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观察到的可能不同。过去的经验、记忆、文化习俗都可能影响我们对所见之意义的理解。我们对现实的描述是我们自己的描述,是建立在我们观念的基础之上的,这些描述对等的反映了观察者本身和所观察的现实。

人们经常认为自己看到的就是客观现实,事实上只是他们自己认为的现实。

所以这给系统咨询以机会,对这个系统进行干预、引导和扰动,让人们重新构建他们的看法、想法、感觉、价值观、解释等,以促使系统达到平衡和稳定,从而使系统中的每个人因此而受益。

在系统咨询中,咨询师和家庭成员一起分享主观的观点、概念、信念、以及各家庭成员对家庭经验的解释。

随着成员表露新的信息,家庭就有了重新看待现实的自由,使之可以尝试不同的家庭叙事方式,实现不同以往的问题模式的新的互动。

比如前面的那个例子,妻子怪丈夫不回家,认为不回家就是不爱她,不在乎她,不在乎这个家。丈夫认为我工作这么累,回家还要被叨唠,所以我才不回家。

在咨询中经过他们彼此袒露自己的想法,他们会发现自己投射给对方的想法并不是现实,那么他们就会有新的不同的看法和想法。

咨询师会帮助他们构建更多的不同的可能性,坚定的支持家庭成员并鼓励他们去做以前在家庭系统中被限制的行为实验。

这样,就会把他们从一个看待问题单线死循环的互动过程转变成有更多可能性的良性循环过程。

文/红树林心理机构 薛海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