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心里咨询

当恐惧和焦虑时,我们的内心发生了什么?


大部分,会来到机构的心理咨询室的来访者,简要概括,主要是以下两种状况:

1)是心理上感觉当前生活过不下去了。

2)是碰到瓶颈想把生活过得更好。

概括为一句,就是:面临生活,有大大小小的“心理困境感”。所有的“心理困境感”背后,最深层的核心情绪就是:恐惧。

下文部分,以具有代表性的情况举例一二来拆解。

(以下案例内容经提炼整理,不包含辨识来访者身份的信息。)

1.两个案例

案例1:

有一位女孩,我们探索出来的她的一个典型特点是:她在人际互动中、工作中,总担心自己的表现,不能让人对自己感觉满意。

她近期的心理困境感背后的逻辑链是:我如果不能让人满意,别人就会不高兴(或生气、发脾气),

别人不高兴就会跟其他人说我不好,其他人说我不好,就会有更多的人不喜欢我、离开我、不帮我,

没人帮我,我就会独自为生计奔波,穷困潦倒了……

以上可概括为:如果我不能让人对我感觉满意,我就会独自为生计奔波,穷困潦倒了……所以,你看,表层情绪是焦虑,深层情绪实是恐惧。(这串逻辑,往后探索,还有相关后果,继续推导就演变成:我穷困潦倒,我就会在生病时没钱看医生,没钱看医生,我就会独自病死在房子里,也没人知道……

案例2:

人在面对一个没有实现的“期待”时,因为每个人设想中的后果不同,所感受到的感受也是不同的。未满足的期待,通过因果关系,会联想到一个后果。中间的这个思维过程,就叫做“内在逻辑”。每一个人的“内在逻辑”,都是人们根据自己的以往人生经验,在头脑中自动化完成的,而这个自动化的“内在逻辑”,有时会隐藏着人的深层恐惧。你会发现,有时候不去探索,你根本不理解自己想做某些事情时候的深层原因到底是什么。

举例如下:

大部分父母都希望孩子能好好学习,只要在一个合理的范围内,孩子都是可接受的。

有一位妈妈,对孩子必须好好学习,有着异乎寻常的强烈执著,引起孩子强烈反抗。我和案主探索之后,我们一起发现,她有着以下不细谈,就不被她意识到的“内在逻辑”与恐惧。

具体如下:

孩子不好好学习,他将来就考不上好大学;孩子将来考不上好大学,就找不到好工作;孩子将来找不到好工作,就会被人欺负、被人看不起、被人嫌弃;这样,他就过得很不好;

他过得很不好,就会怪责我没教育好他,他怪责我没教育好他,就说明我不是一个好妈妈,我不是一个好妈妈,我也就不是一个好人,就没人喜欢我了……以上的逻辑后果,都是人在头脑中自动化推算的,未来有可能但不一定会发生的结局。不细探索,不细谈,有时意识不清,一团混沌,但却让人现实层面,有了超出事件本身该有的焦虑量;

单一事件就像一个小雪球,经过头脑自动化推导,在心理层变成了大雪球;更别说多个单一事件的自动化推导了,那样,心理上就像有许多个大雪球一样,风暴来临一天,雪崩就是自然的了。

2.“内在逻辑”的构成

标签和后果,共同组成了逻辑。严格意义上说,标签其实是后果的一种。标签在放大某一个事,严重化某一个事。你本来就是做一个具体的事,比如说没拖地。但标签化为“懒”、“不负责任”后,就是个很严重的事了,后果很严重的那种。

标签,是从程度上来说,放大恐惧的逻辑;后果,是从时间上来说,放大恐惧的逻辑。

逻辑链的本质:即是恐惧。经过标签和后果,一个人可以将一个小事,无限放大。

以上案例2中,标签和后果组合下,得出她逻辑背后的深层恐惧是:孩子不好好学习,我就不是个好妈妈(标签),我不是个好妈妈,我也就不是个好人,就没人喜欢我了(后果)……事实上,根据心理学研究,心理活动最基本的规律就是“相似性”相集结。人的心理内容集结的时候,它们所带有的相关心理能量,也会集结在一起,从而使某“表面事件”背后集结了众多的心理能量,形成了大的能量团,造成了人表层的焦虑无助等一系列情绪反应。


3. “情绪能力团”图示及化解原理简述

“表层情绪事件”,与“过往类似早年事件未化解的情绪能量团”,息息相关,在来访者有意愿的情况下,心理咨询可以协助做的是:变左图,为右图。

以案例2来说,当我们通过咨询,来细细拆解时,我们可以对上图的① 做处理:即,在现实层面理性处理。(去适度关注孩子学习状态)② 用心理体验方式,进行能量团转化。(化解过往相似事件,累积的深层恐惧情绪)

把沾染的能量团,做分离、化解。

引导她作现实检验,把当下情境,与早年情境作分离,让来访者看到,现在的自己,已经不是小时候的自己,现在的情境,已经不是过往早年的情境。那些恐惧的真实性究竟有多少,现在,现实层面可以做的有效调整、改善是什么。

补充说明,上边案例2中,②的具体内容如下:

(她讲了以下这样的过往故事)

爸妈从来没有夸过我,小学时成绩很好,也从没被夸过。后来中学成绩下降,中考失利,爸爸又气又失望的说:怎么能考得这么差,你是怎么学的。

十岁时,同院住的女孩辱骂自己和妈妈,她忍不住气动手和对方撕打一场,那女孩带着爸爸来她家评理,她爸爸不但没有保护她,还对她说:就算她骂你和你妈妈,你怎么能和人打架呢,一个好女孩不该和人打架。

因为她排行第三,从小在家里被爸妈哥姐以这样的方式对待:你懂什么,就是个小麻烦,一点事都不懂,我们都很忙,你不要来打扰,问一些幼稚问题、说一些无用的话,最好离我们远一点。

……

一次又一次,类似的事情总在出现,而由于这些事件,以及它们带来的情绪反应,都很类似,这些记忆都集结到了一起,最终,这个女孩在成人后,有一些明显的特征,即每当别人对她不满意或指责她的时候,她就归因作是自己不好,在她的想象中,她觉得自己不好,就会不被人喜欢,被离开。

她内心曾经的被看不起、被嫌弃的感受,从来就没有能被人好好看到、理解、陪伴过,那些觉得自己不够好的感受都积压在她心里。所以,现实层面,在人生路上,有任何事件威胁到她,让她感受自己不够好时,她都会隐痛,都会有一系列的应对策略。她大部分的人生精力,用在了尽可能避免人的指责,以及让自己感觉好上。

4. 逻辑真实吗?

有的人可能会觉得,那些后果是真实的呀,逻辑是正确的呀。比如,你不够好,别人就是不喜欢你啊。某人那么做,就是不负责任呀。小明那么简单的事都不会,就是很笨呀。你伤害了别人,别人就是会离开你啊。即使是有可能,那也是真实的可能性啊。然而,标签,不一定是客观事实,每个人都是根据自己的经验和判断来贴标签的。这个标签的真实性,只能说对他个人来说,是主观真实的,并不是客观事实。

比如,你觉得小明很笨,这就是一个主观的判断,是你对小明的一种个人评价,并不能直接说明了小明真的很笨,或许是因为小明其他聪明的地方,没有被你发现而已。

又比如,你觉得孩子学习不好,未来就会生活得不好,这未必是事实,可在你恐惧的那一刻那一阶段,在心理体验层,就是非常真实的。那些深层的恐惧,对于你来说,会如地质层下边的部分,影响了你整个地块上层的稳定状态,从而产生一系列的策略式反应。

比如,对总担心别人对你不满意这个现象,你就会:随时随地在意别人对你的态度是否流露出满意;难以拒绝别人向你提出的你不情愿承接的要求;与人相处过程中,总觉得只有通过别人认可自己,才能感觉自己是好的;不懂的事不敢多去向人询问,怕显得自己很无知等……

比如,担心孩子不好好学习这个现象,你就会:每天督促孩子的功课;替孩子找家教补习;责难孩子用功不够;自己督促不了时寻求老公帮忙督促,增加孩子课外学习内容,和孩子的老师频繁沟通孩子在学校情况等……

适可而止吧,核对现实吧,看清真相吧。如果你不想面对“表层情绪事件”背后的深层真相,那就先焦虑着。只是,等焦虑到承受不了时,你再处理,就会困难很多;因为恐惧,而导致的焦虑产生后的一系列行为反应,很多时候会给你造成各种现实障碍,与更多的焦虑。

毕竟,被各种大雪球崩坏的房子,和各种小雪球崩坏的房子,要做得修缮工程是不一样的。我只是说了个真话,希望对你理解自己与他人有益。


文/红树林资深咨询师 张显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