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心里咨询

幻想与现实,你最终会选哪一个?—常见咨询前心理状态


在咨询中,见到过各种心理类型的来访者。有相当一部分来访者,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因为心里的痛苦,磨折了对生活的热情,致使他们退回到“幻想”的世界中。这里要说到的是,其中有不少人,会因为头脑中的一些幻想,而带着各种明确或潜藏的愿望来到咨询室。以下要提到的一至十类型的心理状态,均是可理解且有原因的,所以仅是为了便于研讨而进行的分类,无不敬之意。最后两种类别来访者的状态,是最利于咨询的心理状态。另外,下述分类是一个简明的分法,现实中以下各类中的心理现象和状态,常会相互重叠。


常见的咨询前心理状态来分访者,分类如下(其中类型一至十,具有幻想特质):


一、不堪忍受类。


渴望自己的痛苦(如夫妻关系中“被出轨”的痛苦),能在一夕之间,变得不再是痛苦。想象咨询师有能力立刻处理或去除自己的痛苦。如果可以,希望咨询师有“法术”,比如,赋予心理咨询和治疗一些理想化的色彩,想利用催眠的神奇功效,让自己心理痛苦快速解除。


特点:因其当前阶段有重要的事要应对,如一方面承受失恋的心理压力,一方面需要应对工作中的重要考验等,较难独自承受压力,期望可以找到一个强大后盾,希望依赖咨询师可以一力帮手解决。


二、证明独特类。


来咨询的潜在目标,是向咨询师证明:自己的痛苦是独特的,别人都不会有。或者,通过咨询,来证明自己问题严重,是解决不了的,咨询是无用的。甚至,通过挫折咨询师,复制自己以往的人际模式。


特点:如因家庭原因,长期生活在缺爱、缺关注的恶劣成长环境中,具有习得性无助的特征,对他人的信任感很难建立,需要一个相对长的试探过程。



三、渴求协助承担类。


要做某一个重要决定,如离婚与否,换不换工作等,觉得选择困难,担心要承担可能的不良后果,希望咨询师能帮助自己一起作决定(协助是可以的,帮做决定是不当方式)。这样,责任似乎会有另一个人分担。


特点:因当下要做的选择会极大的影响未来的生活,如面临离婚与否等重大生活事件,虽然心里已经有一个相对倾向性的念头,但似乎不能独自作一个最终的决定,和咨询师探讨后,单方面想要咨询师给一个最终的建议。




四、检验程度类。


来和咨询师探讨,自己是否有心理问题。如因情感或工作压力,严重失眠,情绪焦虑抑郁者。因感觉自己的状态和以往不同,甚至生活中屡屡有情绪失控(按捺不住地跟人抱怨、发脾气;猛烈地指责、羞辱甚至诅咒他人;蔓延于内心的悲观失望无助、沮丧无措;没来由地对自己或他人感到愤怒等等)的情况出现,担忧自己的状态会持续恶变,或发展到精神疾病的程度。


特点:这类来访者来访的初衷,是想来问询自己情绪失控的原因。因为,当一个人不知道自己的情绪为何失控,而总是被外在的人事所影响时,那是一件比情绪失控更让人感到可怕的事。




五、痛苦抱怨类。


把自己的生命责任,全部推托给原生家庭(和父母或其他养育人一起生活的家庭)。证明自己的现状如此,责任不在自己。如因身体发育缺陷,长久沉浸痛苦,无法出离者。


特点:所受心理创伤时间长、影响深远,在人际交往方面的负面影响大。亲密关系的建立方面存在明显而巨大的困难,如果不通过心理咨询或治疗,较难发展正常的亲密关系。




六、渴求认同、推卸责任类。


证明在一段关系中,不是自己出了问题,自己一切都好,错都在他人。如和同事、朋友、家人闹矛盾,但觉得自己已尽所能地对对方好,对方仍不接纳,就应该全是他人的错。


特点:对他人的感受较难去体会,不自觉地会以自我的感受为中心。不能看到他人的心理需要,对人际的融合度要求较高,希望不多加表达,他人就可以理解自己的内心,满足自己的需要。



七、借咨询攻击类。


把咨询当作工具,来向某人进行“攻击”。以示自己在关系中受害程度重,到了需要进行咨询或治疗的情形,向对方表达自己在关系中尽了责任,剩下的责任,都是对方的。


特点:因为太多时候,对某些执著的要求到了可怕的份上,绝对不想改变;如果一旦改变,就得面对破碎的不存在感,所以需要把不好的感受尽可能地扔给关系中的另一方。当幻想对方应该抱持自己而不得时,会发展出较极端的攻击行为。



八、紧急求助类。


遇到了紧急生活事件,明知大局已定,死马当作活马医。


比如配偶一方离家分居,无法沟通,关系到了破裂的边缘者。又比如小孩因在学校违纪违规被停学在家,家人无法与其有效沟通者。


*以下两种也大致归为了这一类:


      1、有纯粹只是来要建议者,比如指出婚恋中的对方如此不堪,自己是否就该干脆离婚。这一类来访者中,有一些的心理动机是单纯想要咨询师给出一个专业建议。


      2、在生活重大事件中有深度反思后,理性寻找心理援助。如经历多段感情,发现自己有相类似受伤感或心理困惑,导致关系的恶性循环,为更好把握新的恋情,特此前来。


       特点:因生活中的困难事件,而多方寻求支持和建议,曾屡屡尝试无效,为解决眼前紧迫困局,不得已才寻求心理咨询中心及心理咨询师的意见和支持。



九、求证咨询无效类。


听说过心理咨询但对咨询起效原理了解不深,抱着看看心理咨询是怎么回事的心态而来。比如想象咨询是给自己一些安慰或建议等,所以来了解是不是这么回事。甚至心理已有一个预期:咨询帮不了我。 想要来求证,咨询对自己的确是没有效用的。前往做咨询是向自己内心有所交代,即不为大众所深度接受的心理咨询自己也愿意接受了,试过无效就于心无愧,不怪自己,只能怪咨询师没办法让自己信任了。


特点:内心戒备性高,偏执性强,在初次咨询中不大会主动坦露内心深层真实的想法。常见以戏谑或轻蔑的心理状态进入咨询室。其内心对初次咨询有一个相对明确的时间限定,如几十分钟内咨询师不能技巧性地绕过其心理防御,看清其咨询的动机,给以百步穿杨似的心理触动,则一次就会脱落不再来访。




 十、把约一次或几次咨询,当作某种仪式类。


  *以下两种大致归为这一类:


       1、内心对于某些重要事情,心里已经有了一个预先的思考,倾向化的决定,心里存有一个潜藏的有时不为自己所意识的想法,想在咨询中找一个佐证。


       比如,想要辞职,但有些于心不踏实,会有各种担忧,但压力大至自己不愿意向自己承认,短暂尝试咨询过后,会表示是咨询帮不了自己消除某些焦虑情绪,才作的辞职决定。


       2、会极力诱导咨询师说出自己想听到的内心潜藏的选择倾向,或某个自欺的心理信念。


       比如,精神或肉体出轨后,对婚内伴侣心存愧疚,来问咨询师,自己是否是能够随着时间的流逝,忘掉这些事的发生,把咨询作为向过去决裂的一种时间分界点。


       特点:咨询师有时能在短时间内,敏锐捕捉到来访者某些真实的潜藏选择倾向,或自欺信念。如将这些反馈给来访者,该来访者,有时会为此感到羞愧而离开咨询,或早有打算,会做完预期的几次咨询,离开咨询。如不反馈,咨询无法深入下去。




十一、尝试成长类。


觉得在关系中,自己可能有需要做改进的地方,想要更多些的了解自己,认识自己。


特点:对在人际关系中的责任很明晰,但发现自己没办法做到给他人以更多的空间,更充分的信任、理解和支持,从而想要尝试自我调整,更好处理人际。




十二、笃定成长类。


明确自身存在着一些可成长、需改变的地方,打算踏实下心来做调整者。


特点:从各途径了解过心灵成长,看过一些普及类的成长性心理书籍,基本明确自身所存在的待改进方面,打算利用一段时间进行心理探索,力图超越自我,完善人格。




来访者的各种心态都是可以有,且有缘由的。然而,最终能否通过前期的咨询,认识到自身存在的局限和可以提升的方面,继续深度咨询,才是决定咨询能否起到长远效果的重要原因。


心理学研究指出,每个成人的内心,都会残存着或多或少的婴儿式期待,就像残存的余烬一样,留在我们内心的最深处。一个人在婴儿、少儿期,如没有得到母亲足够的关注、回应,他的部分心理发展,就会停滞在这个年龄阶段,如几个月或几岁,而不再继续向前。幻想能有一个超出现实的办法,解决目前的问题,改善困境。从幻想中逐渐发展出现实的验证能力——这些发展任务,是在婴儿期开始,就需要去逐步完成的,然而,被耽搁的心理发展任务,在心理咨询师、治疗师的耐性和专业陪伴下,是可以继续完成的。


幻想是创造性想像的一种特殊形式,它反映了人们美好的理想境界。幻想也能使我们的心灵多姿多彩,使我们在绝望时重拾希望……当一个人,遇到挫折或难以解决的问题时,为减轻心理痛苦,会把自己放到想象的世界中,希求以虚构的方式应对挫折,获得满足。幻想,往往超越现实,打破时间空间的界限,满足某些心理需要。有时,幻想,也可以推动人们的建设性行为。然而,如果幻想代替了有意义的行动,它就会成为人们逃避现实的手段。因为仅靠虚妄的幻想,是无法对现实生活有良性改变的。


在此我想表达的是,心理咨询并非神秘的心术,也不是能看透人心的把戏,而是一种职业性的心理学应用。心理咨询,是咨询师利用心理学的原理和个人的人格力量,与来访者结盟,并支持他(她),从了解自己的过程中,觉察到真实自我的存在,找回自信和自我支配的能量,理清生活目标并且自主去寻求满足,明确适应社会生活的新方法,培养应对困难的能力,用更有效方式方法进行自我管理的过程。


每个人的人生,固然有他的人生脚本。生老病死,富贵贫穷,高低贵贱已写定一部分。但如俗话所说,三分天注定,那另外的七分,我们是可以靠努力去创造的。而这其中的努力,必是建立在对各个自我人格侧面的认识后,明白和接纳自己的复杂情绪后,做一些符合自己实际情况的事和决定。成长无捷径,所有的能量流转,都会是平衡的。你给出的任何能量,必然会通过各种方式,回到自己的身上。逃无可逃时,希望你会记得运用心理咨询的方式,更好地看清、面对、成长自己,知道自己在生活中追寻的、索要的到底是什么?而此刻,我想说,爱是唯一的途径,爱自己才能更好地爱这世上的人和事,所有内心的负隅抵抗,到最终都会是一厢情愿的追索。


用伟大的心灵导师克里希那穆提所著《爱的觉醒》中的一句话,结束本文:悲伤的终点,是爱与分享!看着文章的你,愿意来和我分享你的痛与爱吗?愿意和我一起走向达观、觉知、灵动的人生吗?我等待着……你会靠现实更近一些吗?


/红树林资深咨询师 张显云

幻想与现实,你最终会选哪一个?—常见咨询前心理状态 小程序预约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