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己可以解决心理问题吗?
“我知道自己的问题在哪里,也知道应该要怎么做,但是就是做不到啊。”
大学毕业后,小曹进入了一家大公司实习,初入职场,他的心情是很忐忑的。家里人希望他有一份稳定、待遇好的工作,他自己也很想在实习期满后留在这家公司工作,所以常常自愿加班,希望能够干出一些成绩,向领导证明自己的能力和价值。但是,公司的前辈,都是业界有名的大牛,与他们相比,自己好像什么都不是,什么都不会。
更糟心的是,小曹谈了两年的女朋友小花,最近也变得有点奇怪。
小花毕业后去了相邻的一个城市工作,两个城市间交通很便利,坐高铁40分钟就可以见到面。小花在离开前,与小曹约定每周休息日见面,但是最近,小花却一直将见面时间往后推,两人已经快一个月没有见过了,偶尔通电话或是视频,她的态度好像也很冷淡。
小曹失眠了。为了保证工作的质量,他每天早早就熄灯上床,可是就是翻来覆去地睡不着,脑子里总是乱哄哄的,一会想工作要怎么做好,一会想小花到底怎么了,一会又想到父母的叮嘱。第二天起来的时候,总感觉比没睡觉之前还累,工作的时候也心浮气躁,频频出错。
他在网上搜索心理学的知识,尝试过写心理日记,分析自己的状态;尝试想通过冥想的方式放松身体,快点入睡;也尝试着在网上做心理测试,看看自己是不是患上了焦虑症或抑郁症。
但是到了最后,他觉得,这一切问题归根结底,好像都是因为自己能力不足造成的:
“工作能力不足,才会觉得工作压力大······
没有精力兼顾感情和工作,不能给到小花安全感,才会让小花对自己失望······
······都是我没用。”
不久后,小曹就连自助的动力和精神都一并失去了。 每天回到家,吃完外卖就躺着玩手机,总是玩到半夜才休息,有时候睡得着,有时候睡不着。
小曹睡不着的时候,有时会跟在海外留学的朋友小熊聊天,小熊很关心他的情况,提醒他可以尝试进行一下心理咨询,但是小曹说:
“我知道自己的问题在哪里,就是应该要多学习增强自己的能力嘛,但是我就是做不到啊。”
很多人都和小曹一样,明显地处于【心理亚健康】的状态。但是,因为距离临床的诊断标准,还有一定的距离,所以他们可能更多地认为,困扰自己是现实层面、客观存在的问题。
就像小曹认为的,自己生活的困境,更多地是由于工作能力不足造成的,应该更多的致力于通过学习,来加强自己的工作能力。
现实的问题,固然需要解决,但是解决问题的主体,还是作为“人”的我们。
著名的心理学家荣格说:“我们看待事物的方式、而不是事物本身如何,决定着一切。”
对于在生活中遇到的问题,我们很多时候,可能只是在认知的层面上,有一些表面的理解,虽然我们可以有意识地去做自我分析和反省,但是这些思考,往往都没有触及到深层的心理因素。这是为什么呢?
古语有云: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又有一句: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很多时候,导致心理问题的根源在于,某些心理需求和情感体验受到了阻碍。
出于自我保护的本能,我们很多时候,会回避或压抑这些没有被满足的需要和没有被表达的情感,不让它们进入到我们的意识层面。
当我们感觉好像“知道了自己问题的原因”,却又感到无能为力时,很有可能是因为害怕去体验和表达这些被压抑的部分。而当我们无法辨别产生问题的本质与根源时,所采取的一些“自助”或“自救”行为,往往就不能够起到很好的效果。
在生活中,我们遇到不开心的事情时,可能会像小曹一样,选择和朋友聊一聊,如果朋友有耐心和时间,也足够了解我们,可能我们在聊完之后,心里会因为朋友的陪伴而感觉好一些。只是,我们在没有觉察自己内心深处的一些想法之前,朋友的安慰和意见,也很难帮助我们振作起来。
这个时候,可能就需要有经验的专业咨询师,敏锐地去发现和引导我们去觉察、体验、表达那些压抑的情感和想法,帮助我们建立起情感表达和满足心理需求的通道,才能够使得问题缓解或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