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投射性认同
投射性认同
投射性认同是精神分析的重要概念之一,最早由克莱因提出。在精神分析的客体关系理论里,投射性认同是一个诱导他人以一种限定的方式来作出反应行为模式。它源于一个人的内部关系模式(即当事人早年与重要抚养人之间的互动模式,这种模式的内成为自体的一部分),并将之置于现实的人际关系的领域中。
概念诠释
投射性认同最早被克莱因用来描述婴儿与母亲之间相互作用的一种方式,也是一种原始的防御机制。有人将克莱因发现“投射性认同”对精神分析产生的影响类比为牛顿发现万有引力定律对物理学的影响,或者达尔文发现进化论对生物学的影响。投射认同是一个极其复杂的概念,很难理解,后来的客体关系理论家在克莱因的投射认同概念的基础上进一步阐述了投射认同的含义及临床意义。
投射性认同是一个人诱导他人以一种限定的方式行动或者做出反应人际行为模式。这与投射有所不同。投射本质上是一种心理活动,并不需要任何的外显反应。如在敌意的投射中,进行投射的人认为他人是愤怒的,或者脾气是不好的,而不管他人实际上可能有的感受和行为。另外,投射并不需要面对面的互动便可以发生,而投射认同实际上涉及了对他人行为和情感的操纵。
投射性认同的源自内在世界,并将之置于人际关系领域。成为被投射的目标的人,可能永远都不会知道这一点,但是成为他人投射认同目标的人是可能知道的,在投射认同中,接收者被迫对于投射者的投射性幻想做出反应,如果没有意识到这一点,接收者会在不知不觉中,成为进行投射的人感受和内在表象的储存室。其结果形成了一种关系,在这种关系中,“接收者被迫以一种与投射者释放出来的感受一致,且与投射性幻想中的自体表象和客体表象一致的方式来思考、感受和行为”。
发生过程
首先,个体将自己的一部分(坏的,或者理想的部分)以投射幻想的形式放置在另外一个人的身上,并设法从内部控制那个人;
然后,当事人竭力让接受者(投射性幻想的对象)采取与他所幻想相一致的行为;再后,接受者对投射者的“竭力”诱导行为采取反应,这时,接受者要么与当事人所幻想的行为一致,从而陷入当事者的圈套;要么接受者没有中套,即对当事者的行为不予理睬,这时投射认同失败。
主要类型
临床中常见有依赖性投射认同、权力性投射认同、迎合性投射认同、情欲性投射认同。
依赖型
使用这种投射认同的人,通常在做决定或需要独立行事的时候,不管在怎样的情况下都会有求于人。但实际上这种人是能够独立解决问题。
权力型
使用这种投射认同的人,通常是诱导出他人的软弱、无能感,从而实现自己的控制欲和权力欲望。
迎合型
使用这种投射性认同的人,通常是竭力诱导他人身上的内疚和感激之情,从而实现自己的成就和拯救欲望。
情欲型
使用这种投射认同的人,性是生活的主题。当事者是通过性的方式来建立关系,并以性保持的关系来诱导他人的情欲反应,从而满足性欲和控制欲望。
这一投射性认同模式,是比较容易识别的。并且很容易分析到,是当事者内心的性饥渴、性冲动、依赖情结等,在制造投射性认同。
治疗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