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恋爱脑”到“主体觉醒”,一个女孩的三重蜕变
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小镇,7岁的女孩朱莉对新搬来的邻居男孩布莱斯一见钟情。
只因他湛蓝的眼睛,朱莉便认定“总有一天会和他接吻”,从此开启长达五年的热烈追逐:帮他搬家时强行牵手、课堂上当众拥抱、每天送自家母鸡产的蛋。
然而布莱斯始终逃避她的热情:他扔掉她送的鸡蛋,嘲笑她家杂乱的院子和智障叔叔,更在她拼命守护心爱的梧桐树时转身离开。
直到某天,朱莉听见布莱斯与朋友讥讽自己的家庭,瞬间清醒:“他的眼睛像星空,可惜灵魂像黑洞。”她剪短头发,修葺院子,不再看他一眼。
最终,布莱斯在外公的引导下,看清朱莉如“彩虹般绚烂”的品格。他在她家院子种下新的梧桐树苗,两人在阳光下相视而笑——这一次,朱莉走向的不是幻影,而是真实的心动。
精神分析视角:朱莉的三重人格蜕变
朱莉的成长轨迹,恰似一场从“恋爱脑”到“自我完整”的精神涅槃:
理想化投射期(恋爱脑萌芽)
借助爱情补偿自我存在价值的缺失:朱莉对布莱斯的一见钟情,实则是潜意识对弥补缺失父爱的情感转移(因为父亲长期照顾自己的智障弟弟,对女儿的情感投入有限)。
自恋创伤期(滤镜破碎)
当朱莉知道心爱的梧桐树将面临被砍时,她很希望布莱斯可以与她一起守护梧桐树,但他却退缩了。
朱莉首次体验对布莱斯,这个被她视为“理想化客体”的人设崩塌;紧接着,送给布莱斯的鸡蛋被嫌弃与自己的智障叔叔遭到嘲讽,彻底撕裂了朱莉对布莱斯的完美幻想。
自恋重建
她将暗恋的痛苦转化为修葺院子的劳动、照顾母鸡的责任、科技展的钻研——用具体行动重建破碎的自我价值感,这正是健康心理~将挫败感转向建设性行动。
虽然现实中的梧桐树最终被迫砍掉了,幸亏智慧的父亲给朱莉送来梧桐树画,作成她精神上的新支柱。
自我主体的觉醒
当布莱斯强吻她时,她本能的逃离了——她的心已经懂得:真正的亲密源于彼此尊重,而非补偿性肉欲。
致当代少女的温情启示
在爱中生长,而非为爱凋零
亲爱的女孩,朱莉的故事不是让你放弃心动,而是教你如何在心动的同时,为滋养自己的生命而学习开始思考人性的丰富内涵:
01
尝试种一棵属于自己的“梧桐树”
朱莉在树顶看清风景的画面,喻意着我们都可以在更高维度去理解自己。甚至发展一些让你忘记时间的爱好:种花、写诗、攀岩…当你自己成为一棵扎根土壤的树,便不再需要缠绕他人获取养分。
02
警惕“甜蜜的投射陷阱”
当我们遇到心仪的对象时,初期的心动像裹着糖衣的诱饵——它会引发我们的各种理想化的想象。
当他帅得让你晕眩时,轻声问自己:“我爱的究竟是真实的他,还是一个可以弥补我空虚的幻影?”
如朱莉父亲所言:“整体大于部分之和”——透过让人眩晕的光斑,看清灵魂的质地。
03
人间清醒需要的是:允许眼泪浇灌浑浊的内心世界
如果你也经历过恋爱的心碎,请像朱莉一样找到生活中那些值得你信任的,且强而有力的支持者,协助你把眼泪当作成长的雨水,而非淹没自我的洪流。
爱是相互照耀,而非单方面燃烧。
电影结尾,当朱莉走向那株新生的树苗,喻意着当代少女的恋爱之道,恰如朱莉父亲画笔下的梧桐:根须深扎泥土,枝叶拥抱天空——既不必为谁折断枝干,也无需为谁放弃生长。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