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学在即,父母如何帮助休学孩子复学?|青少年儿童心理
暑假期间,很多家长在陪伴孩子方面是承受着巨大压力的,九月开学在即,感觉终于可以舒一口气了,宝贝-讨厌鬼终于上学了!作为父母,你有这样的感觉吗?
还有一些家长,假期是父母心理压力相对较小的时期,快上学了,则又面临着冲突和压力,这些家长就是休学孩子的家长。
九月开学季,休学孩子是否愿意回到学校?是否能够顺利跟上学校节奏,应对在学校的各种挑战?
评估休学孩子能否重返校园,是一个需要科学评估、充分准备和系统支持的过程。盲目返校可能导致再次挫败,而循序渐进的过渡则能大大提升成功概率。
在心理咨询室内,开学季都是休学孩子和家长面临挑战和纠结的时候。在多年与休学孩子与父母心理咨询的过程中,孩子复学都不是简单的事情。
大部分孩子休学一年后回到学校,能够适应学校环境,顺利完成学业。有些孩子则需要更多的时间,在我的来访者中,有多个孩子休学了二三年,最终找到了适合自己的学校完成了学业,有些在海外发展,有些在国内找到自己的成长之路。
案例一:复学成功
有一个来访者小颖,休学了三年,她自身回校的意愿是非常强烈的,但每次复学,就感受到无法控制的惊恐感,有一次她说:感觉自己的心脏在刺猬身上摩擦!
听到小颖这样的描述,我感觉自己的心脏也要破碎了。父母为小颖复学的失败而焦虑,当父母听到小颖有这样的感觉时,为原来孩子如此痛苦而哭泣。
父母放下自己的期待,尊重小颖的感受和生命节奏,为小颖找到适合她的学校,小颖顺利完成了学业,考上了理想的大学和专业。
这次暑假回国,我们谈到原生家庭,小颖说:我的同学中,还没有一个同学的原生家庭有我好,父母给了我充分的接纳、尊重、理解、支持、包容。听到小颖这样讲,父母脸上露出欣慰的笑容,多年的内疚自责终于得到了缓解。
案例二:不愿回校
13岁的小雨休学一年了,开学季并没有复学的意愿,父母感觉很焦虑,不知道怎么办?
在我跟孩子的交流中,他说在学校学的知识没什么用,学英语有什么用?我将来又不想在国外生活;学数学有什么用?我将来也不想做科研人员;学语文有什么用?我将来又不想当作家……我问他:在家感觉怎么样?在家也很无聊,游戏也只是打发时间。
我在沙盘上摆出“布利丹之驴”,有两堆干草,让驴随意选择一堆吃。他拿起代表沙具的驴,在“沙盘世界”上行走,并说驴不吃干草,要去寻找新鲜的草。我问:如果只有这两堆干草可吃呢?他拿起驴退回到两堆干草中间,并慢慢推倒它,用沙子埋藏了驴。
看到这个过程,我内心受到极大的震撼。我们知道,寓言中驴因为无法在两堆干草中做出抉择而活生生饿死,因为两堆干草都不是它想要的。
也许完成学校框架下的学业,也不是有些孩子想要的,且无法妥协,当下留给孩子的成长路径,也是无法寻找“新鲜草”的,躲在家里,也可能是一种精神上等死的方式。
我更加理解了为何?当下部分孩子物质极大丰富,内心却缺乏生命活力,甚至自残想死!
与其执着于让孩子吃干草,陪伴孩子找到“新鲜草”,则是部分拒学孩子家长需要思考并行动的方向。
我们的孩子真的准备好返校了吗?
返校不是基于日期,而是基于孩子的心理状态和功能恢复水平,可以从以下四个维度进行综合评估:
维度一:情绪稳定性
情绪低落、焦虑等负面情绪的强度、频率和持续时间是否在可控范围内?
能否用语言而非行动(如摔门、自伤)表达大部分负面情绪?
是否恢复了基本的作息规律(能够按需求起床、入睡)?
对未来是否流露出些许好奇或期待,而不仅仅是恐惧和拒绝?
如果情绪仍像“过山车”,返校的微小压力也可能引发巨大崩溃。
维度二:社会联结意愿
是否重新产生了回校的意愿和能量?
是否开始主动或被动地关注原学校同学/朋友的动态?
是否愿意参与一些小范围的、低压力的社交活动(如和信任的同学短一起玩儿)?
如果仍然完全回避社交,返校后的孤立感会加倍。
维度三:压力应对能力
是否掌握了比休学前更有效的压力情绪管理工具?
面对一些小挫折(如游戏输掉、计划变更),是能自我调节还是彻底放弃?
是否识别并练习了适合自己的情绪安抚技巧(如呼吸放松、自我鼓励技术)?
能否在感到压力过大时,向信任的人(老师、同学、家长,心理咨询师)发出求助信号?
如果没有适合自己的压力管理技巧,回到学校老环境只会重复老模式。
维度四:学习认知功能
大脑的“学习机能”是否已重启?
能否专注阅读或完成一些简单的、感兴趣的学习任务?
对知识的好奇心是否有细微的恢复?
是否对“返校”这件事本身有能力进行利弊分析和小范围讨论?
如果注意力、记忆力仍处于较低水平,返校听课将是痛苦且无效的。
渐进式返校:一张“软着陆”的路线图
如果评估显示孩子已初步准备好,切忌“一步到位”!请务必与学校协商一个渐进式融入学校方案,帮助慢慢孩子适应。
阶段一:消除陌生感,建立积极联结
1. 环境脱敏:与老师沟通,在孩子放学后或周末带他去空荡荡的教室、操场坐一坐,消除环境焦虑。
2. 关键人联结:与班主任、一位信任的科任老师或心理老师提前见面,非正式地聊聊天,让孩子感受到支持而非评判。
3. 社交预演:邀请1-2个关系较好的同学进行一次短暂的校外活动(如看电影、喝奶茶)。
阶段二:最小压力体验,积累成功经验
需要事先与学校沟通,保持沟通渠道畅通。
比如,减时:每天只上半天课,或只上主课,下午回家休息或参加支持性活动;减量:全天在校,但协商暂时免除作业、课堂提问或考试压力。
成功复学的核心,不在于学了多久,而在于孩子今天愿意走进校门并待住了,及时肯定孩子每一个微小的进步。
阶段三:逐步增加挑战,提供弹性支持
根据孩子状态,逐步增加在校时间或学习任务量。
与老师建立“每日信息沟通”:让孩子用一张颜色卡片(绿色“还好”、黄色“有点难”、红色“要崩溃”),无声地向老师反馈状态,老师无需当场处理,只需传递给家长和支持团队。
保持每周1-2次的心理咨询,用于处理返校中遇到的新问题。
阶段四:实现常态化校园生活,建立长期支持系统
学业上,制定现实的追赶计划,允许有1-2门课“缓考”或“补修”。
与学校确定一位“责任导师”(如心理老师或班主任),作为孩子在校遇到困难时的第一求助人。
关注孩子的情绪信号,防止耗竭崩溃。
给休学孩子家长的行动清单
01
立即沟通
现在就主动联系学校班主任和心理老师,说明情况,表达合作意愿,共同商讨个性化方案,不要等到开学前一天。
02
调整期待
将成功标准从“成绩不落下”调整为“情绪不崩溃,愿意去尝试”。允许反复,休学不是一次就能治好的感冒,返校过程也可能有波动。
03
充当“缓冲垫”
家长不是督战队,而是后勤部长和情绪容器。多倾听、少说教,在孩子抱怨时先共情“确实很不容易”,而不是立刻解决问题。
04
照顾好自己
父母的焦虑是孩子最大的压力源,确保自己有稳定的支持系统(如家长团体、个人咨询),才能给孩子提供稳定的支持。
重返校园不仅仅是让孩子回到学校,更是帮助他带着新的力量和智慧,更好地回到生活。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