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心里咨询

孩子情绪不稳定、爱发脾气,是爱的表达还是压力的“警报”


这个暑假,在红树林心理儿童成长营里,孩子们用画笔、游戏向我们敞开心扉,袒露了许多令人心疼又发人深省的心声:


“我会产生内疚的情绪,不希望爸爸 / 妈妈失望。”

“考试前我会觉得紧张,担心自己考不好,爸爸 / 妈妈会失望。”

还有一个孩子轻声说:“我在这里情绪很稳定,但在家里,情绪不稳定。”


这些稚嫩却真诚的话语,让我们恍然明白:孩子们的内心,积压着许多因害怕令父母失望而产生的焦虑和不安情绪。


当听到孩子说“在家情绪不稳定”,父母心中或许会感到困惑,甚至无力。


每天陪伴、照顾孩子,为什么孩子反而不愿意向父母袒露心事?为什么孩子和成长营的老师相处 1 天,就能表达真实感受?即使父母专门学习了育儿知识,却依然走不进他们的内心?


我们深知,父母肩负工作与育儿的双重压力,也有自己的焦虑和疲惫。当孩子情绪爆发时,要求父母瞬间变成“情绪管理大师”,本就是非常困难的事。请相信,改变需要过程,无需苛责自己。


亲爱的家长,请先给自己一个温暖的拥抱。


孩子那些“发脾气”“抗拒”的行为,其实是他们发出的“求救信号”。对他们而言,“考不好”“做不到”不只关乎结果,更触动内心深处——害怕失去父母的爱与认可的恐惧。



孩子们在心里悄悄划下一个沉重的等式:“考不好 = 让爸妈失望 = 我不够好 = 可能失去爱”。


那份怕被否定的焦虑,分量太重了。


正如孩子能通过抽到一张梦寐以求的卡牌体验快乐一样,他们也会通过心跳加快、手心出汗这些真切的身体反应,感受压力所带来的焦虑与紧张。这些模糊又庞大的压力,孩子不知如何表达,只能用摔门、沉默或拖延来略微释放。


当孩子说“在家情绪不稳定”,这不是指责或抱怨,而是在家里没有感受到情绪被完全接纳、不敢安全地释放。


他们能察觉父母的焦虑和疲惫情绪,于是选择隐藏自己的恐惧和压力——“我怕”“我考不好”,因为孩子担心增添父母的负担,或招来批评。


这种矛盾让孩子陷入挣扎:既渴望被理解,又害怕表达真实情绪。最终,无处释放的压力转化为沉默、摔东西等行为。这不是发脾气,而是在传递信号:“我很难受,请理解、接纳我。”


孩子真正需要的,是一个能让情绪安全着陆的家。他们渴望知道:即使我不完美,即使我害怕失败,我依然可以被包容、被深爱。


这一切,需要父母在日常生活中做出微小而坚定的改变:




第一步:先给自己“充电”

才能接住孩子的情绪


承认并接纳自己的情绪,坦诚地对自己或家人说:“我现在感觉有点烦躁,需要五分钟安静一下。”


承认情绪,等于您掌控了情绪,而不是被情绪掌控。允许自己有情绪,并不代表失败。


设置“情绪暂停键”。在情绪风暴来临前,准备好简单的应对方式:


真诚地告诉孩子:“爸爸 / 妈妈需要冷静三分钟,这样我们能更好地解决问题。” 这句话不是拒绝,而是榜样,引导孩子在潜移默化中学习如何管理情绪。


深呼吸 3 次、喝一口水、看向窗外默数 10 秒、去洗手间洗把脸……这些短暂的“离线”时刻,让大脑从“战斗”模式中脱离出来。


真正的“充电”不在于暂停的几分钟,而在于日常。思考一下:做什么事能真正让您放松,哪怕只有 10 分钟?是听几首歌、读几页书、散步,还是和伴侣 / 朋友聊聊天?为自己争取这些微小的时刻,就是在为整个家的情绪氛围充电。



第二步:看见情绪

更是看见“人”


请尝试一个简单的转变:在回应之前,先将孩子看作一个独立而完整的个体——会恐惧、渴望被尊重的“人”,而不只是您的“孩子”。越过行为,读懂孩子真正想表达的声音:


看到他考前坐立不安?那可能是:“我很在乎,怕让你们失望。”


见他写作业摔笔抗拒?也许在说:“这好难,我对自己感到生气。”


当他沉默或发脾气?或许他需要的是:“请看到我的无助,但别拿走我的尊严。”


当我们不再贴上“不听话”“发脾气”的标签,而是愿意理解情绪行为背后的无力与担忧,我们才真正看见了他——不是一个“乱发脾气的小孩”,而是一个“遇到困难的人”。




第三步:用爱与接纳

传递“无论如何我都爱你”


尤其在孩子挫败、自责时,明确告诉他:“无论结果怎样,我们都爱你。”这句话,能缓解他们心底“怕被否定”的恐惧。


偶尔也分享您的挫折:“今天工作上也有件事没做好,一开始有点沮丧呢,后来想想,下次可以怎样改进……” 让孩子知道有负面情绪很正常,重要的是如何面对。


亲爱的家长,您已经为孩子付出了很多的爱和努力。孩子说“家里情绪不稳定”,不是对您的批评,而是一份邀请——邀请您一起看见那些隐藏的压力(包括大人自己的情绪),然后温柔地、一步步地改善。


您每一次按下自己的情绪“暂停键”,是在为孩子示范情绪管理。

您每一次说出的“无论如何都爱你”,都是在加固孩子内心最珍贵的安全感。


孩子的“内疚”与“恐惧”,源于对父母深切的爱。当我们能先安顿好自己的心,就能更温柔地接住孩子的情绪。


红树林心理愿陪伴您与孩子,学会与情绪友好相处,让爱的力量成为孩子最坚实的后盾。这份爱,融入在生活的细节里:


流泪时,一个安静的拥抱,胜过千言万语;

害怕时,一句“不怕,我在这里”,便能传递勇气;

退缩时,一份耐心的鼓励,足以激发信心。


让孩子深信:父母的爱不会因成败而改变,无条件的接纳,正是孩子敢于直面任何困境的勇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