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的脱口秀,是一次大型的创伤疗愈现场|心理成长
当我看到脱口秀演员小帕自嘲:我是个“西北的战狼”“阿克苏吴京”的时候,既为她的坚强感到欣喜,同时也真的对她曾经的创伤经验感到心疼。
我们先来了解一下小帕的创伤故事:
1、家庭结构破碎
父母离异后,父亲连续6次婚姻,为小帕带来多位“后妈”,但父亲始终逃避责任,沉迷酗酒、赌博与家暴。母亲离开时只带走妹妹,将小帕遗弃给祖父母抚养。
2、系统性重男轻女
在祖父母家中,她被迫接受严苛规训:必须懂事勤快、“眼里有活”,而父亲即便不务正业仍被奶奶溺爱。
例如奶奶要求小帕向父亲道歉,并将资源优先分配给不成器的儿子。父亲不断再婚(恋爱)的借口是“给女儿找妈”或“生弟弟保护她”,折射女性被工具化的处境。
红树林心理
3、经济与情感剥夺
大学时期常因父母拒付学费和生活费饿肚子,受伤求助时被父母互相推诿。母亲声称“没钱”却穿戴奢侈品,父亲成年后反向她索要48万“养育债”,最终小帕支付此款买断亲情。
4、深度厌女内化
被灌输“女性身体与欲望肮脏”的观念,导致长期容貌焦虑(因“腿长脚大”含胸驼背)、性别羞耻(抗拒穿裙)及自我厌恶。
虽则经验种种的成长挫折,小帕依然能化悲愤为创作源泉,创作出令观众在笑声与心酸间,发酵出复杂共情体验的精彩段子。
作为观众,我们怎么去看待和消化这些复杂的情感体验呢?
正向的意义:创伤的「创造性重构」
叙事掌控与赋权感:通过将创伤经历编写成段子,表演者重新掌控了叙事权。
心理学中的叙事疗法认为,当人用幽默重构痛苦记忆时,实际上是在逐步剥离创伤所造成的压迫感,将其转化为可被自我掌控的故事,而舞台成为疗愈历程中的一个「安全容器」。
幽默作为防御机制:弗洛伊德提出幽默是最高级的心理防御机制之一。
小帕要求观众「必须笑」,实则是将笑声作为验证:当观众因她的痛苦发笑时,这种「被接纳的荒诞感」抵消了旧有的羞耻感与孤独感,证明创伤也可以被转化为生命的资源(没白白受苦)。
潜在风险:情感解离
若过度或单纯依赖喜剧化处理创伤,可能陷入情感解离。反复表演可能让演员与真实情绪割裂,用笑声掩盖未处理的伤痛,形成「微笑抑郁」。这要求演员有足够的自我心理觉察力才能幸免。
观众的心理矛盾:笑声中的道德困境
观众因段子发笑后,意识到笑声建立在他人痛苦上,会产生道德不安。心理学认为这种矛盾源于共情唤醒与社交规范冲突:我们既被幽默触发本能笑声,又因共情想安慰对方。
替代性疗愈(Vicarious Healing)
当观众为小帕的坚强鼓掌时,实则在参与一种象征性修复仪式。研究发现,见证他人公开克服创伤,能提升观众的自我效能感(如:「我也能面对困境」),让集体看到疗愈的希望曙光。
在此,我们不妨谈一谈何为创伤,它的本质是“个体经历超出正常应对能力的事件后,心理功能持续受损的状态”。它不仅是外在事件本身,更是事件对个体身心造成的持续性冲击。
以下从定义、识别到应对提供具体建议,帮助普通人科学理解与面对创伤:
1、创伤的心理学定义:不只是“重大灾难”
压倒性体验:事件超出个体的心理承受力(如车祸、暴力、背叛、长期情感忽视等)。
持续性影响:即使事件结束,仍通过闪回、噩梦、回避行为、情绪失控等方式侵扰生活。
主观性:同样的事件对不同人创伤程度不同(例如离婚对A是解脱,对B可能是毁灭性打击)。
2、被忽视的“非典型创伤”
复杂性创伤:长期处于虐待、忽视或不安全环境中形成(如童年情感缺失、长期PUA关系)。
代际创伤:家族未处理的痛苦通过行为模式传递(如父母抑郁导致孩子过度承担情绪)。
文化性创伤:社会偏见(性别、种族歧视)造成的集体心理伤痕。
若你长期出现以下反应,可能提示未处理的创伤:
身体:不明原因疼痛、肠胃紊乱、易疲劳
情绪:持续麻木/易怒、莫名恐惧、羞耻感
行为:逃避社交、过度警觉、成瘾行为(暴食/酗酒)
认知:记忆闪回、注意力涣散、自我贬低
面对创伤
普通人可操作的心理学方法
停止二次伤害
不强迫自己“忘记”:压抑情绪会加重创伤反应。停止自责:创伤不是你的弱点,而是人类神经系统在极端压力下的正常保护反应。警惕“毒性正能量”:避免用“你要坚强”“看开点”掩盖真实痛苦。
重建“安全基地”
身体安全化:当闪回发作时,用感官锚定法回到当下(例:手握冰块、闻精油、大声说出周围5件物品名称)。规律作息、适度运动(尤其瑜伽、太极等身心整合运动)。
心理安全化:每天10分钟“安全岛冥想”:想象一个绝对安全的空间(真实或虚构),细致描摹其中的声音/触感/气味。写“情绪日记”:记录触发事件→身体反应→情绪→想法(不评判,仅观察)。
重构创伤叙事
碎片整合练习:若记忆零碎,尝试用第三人称写下事件片段(如“那天,一个穿蓝衣服的女孩…”),拉开心理距离。
意义转化提问:“这段经历如何改变了我的价值观?”“我发现自己有哪些从未意识到的力量?”
选择性社会联结
谨慎暴露:优先选择“包容型倾听者”(不说教、不打断、允许你沉默的人)。避免向“拯救者”(急于替你解决问题的人)或“道德评判者”倾诉。
善用替代性支持:加入匿名线上支持小组(如“创伤后成长联盟”社群)。通过帮助他人获得价值感(如做志愿者)——但需在情绪稳定后进行。
心理学研究证实,当个体公开表达被压抑的创伤,不仅能改善心理健康,更能推动社会大众对心理世界认知的进步。
小帕的表演本质是用幽默消解抱怨——当她的「六个妈妈」成为笑点而非猎奇标签,便拓宽了公众对多元家庭的理解与包容度。
在心理学视角下,脱口秀可以理解为是演员与观众的共谋式疗愈:演员以创意重写伤痛,观众以笑声完成见证。
我们无需为瞬间的发笑自责,但当幕布落下,愿那份心酸能转化为对他人困境的敏锐体察——幽默解构了苦难,而理解与行动才能从根源上减少苦难。
正如存在主义治疗师欧文·亚隆所言:“拥抱生命中的悲伤与荒诞,本身就是一种深刻的勇气。”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