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心里咨询

表扬方式影响孩子成长:赞ta聪明,还是夸努力更好?


青春期正处在形成自我概念的时期,我是谁,我聪明吗?我漂亮吗?我优秀吗?朋友多吗?


孩子很容易用拿别人好的部分来比较自己不好的部分。尤其是当学习成绩成为压倒一切的衡量体系时,学业上的挫败容易带来自我攻击,导致精神疾病的诱发和升级。


而作为父母,被社会竞争中的内卷所裹挟,焦虑也容易传递到孩子的心理层面。很多父母以自己的视角来教孩子应对心理发展的困境,但是孩子无法接受,有的甚至产生强烈的对抗。



无论是父母还是孩子,如果能有点“心理学的头脑”,将是人生一笔很重要的财富。


所谓“心理学头脑”,一是自我反思的能力;二是心智化的成熟度。


自我很复杂,没有心理学的知识和认知,很难真正地觉察、分辨、读懂自己;而心智模式是我们应对自我、应对关系、应对世界的思考线索,成熟、恰当的心智模式能帮助我们更好地调适情绪、引发行动进入积极的自我成长循环。


越来越多的父母通过学习心理学意识到,给孩子更多的肯定和鼓励,比批评和打压孩子有效。


有些家长喜欢夸孩子“聪明”,有些家长偏向夸孩子“努力”,可是,哪种夸法更科学呢?



夸孩子“聪明”VS“努力”的著名实验


斯坦福大学的德韦克(Carol Dweck)教授,为研究“表扬”这个行为对孩子的影响,找了几百个小学或初中的孩子,先给他们做10道很容易的智力测验题,然后一部分学生被夸“聪明”,另一部分被夸“努力”。


在接下来的难题测验里,所有的孩子表现都不好的时候,那些被夸“聪明”的孩子,对解难题再也没有兴趣,表现直线下降;而那些被夸“努力”的孩子,却越挫越勇,他们保留着对难题的兴趣,表现越来越好。


为什么表扬孩子“聪明”和表扬“努力”会产生这么大的区别?德韦克教授的解释是,因为这两种表扬的方法激发了孩子不同的心智模型。德韦克教授进而提出了僵固型思维和成长型思维的理论。


僵固型思维的心智模式,是假设“能力是相对固定的”,因此解题变成了证明孩子是否“聪明”的方式。


被夸赞“聪明”的孩子会努力维护聪明的形象,并把注意力从挑战任务本身,转移到自我的关注上来,担心困难的任务会证明他不行。


成长型思维的心智模式,是认为“人的能力可以通过努力得到提升”。


被夸赞“努力”的孩子没有证明自己的包袱,并把挑战看做能力成长的机会。


关注自我证明,还是关注能力成长,是僵固型和成长型思维的重要区别。


想想看,我们成年人是不是也经常掉进僵固型思维的坑里,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以证明自已作为人生奋斗的目标,遇到挫折和挑战的时候,不由自主地焦虑和退缩?


僵固型思维的背后其实隐藏着这样的人生假设:我的价值是由外在世界来评价的,我只有表现得好,别人才会觉得我有价值。


这种焦虑自然就会把我们的关注点放在自我证明上。成长型思维却认为,我是什么样的人没有那么重要,我能如何成长更重要。



错误 VS 失败


细思极恐,这个话题可能让大家想起了之前热播的综艺“奇葩说”节目里的这场辩论:夸他“努力”是一句好话吗?


如果说夸赞孩子“努力”才能培养孩子的成长型思维,那为什么这句话听起来有歧义,听起来是一句让人伤心的鼓励?


因为惯常的情境是:努力却失败了。


我们的文化总是在教育我们要尽量避免犯错误,所以我们对错误有很多负面的认知。我们很难把错误当做是一种反馈,一种难得的学习机会。


本来错误说的只是事情的结果,我们却更容易把错误当做一种失败,引向一种强烈的自我否定。


改变对错误的认知,是克服僵固型思维的重要路径。



这里分享浙江大学心理学博士陈海贤老师提出的,管理错误的三种方法:


1、把错误看成学习的机会


鼓励孩子积攒错误,把错题本上的每一个知识点弄懂,反复练习过关。


2、突破自己不会犯错的形象


为了维护自己的聪明形象把自己封闭起来,会给自己很大的压力。鼓励孩子甩掉这些包袱,反正做错了也是学习的机会。


3、制定犯错计划


如果孩子对错误特别焦虑,可以根据错题本和日常的情况,让孩子争取每周犯X个错误,并思考从错误中学习到了什么。这对克服对错误的恐惧,消减错误的消极价值挺有帮助的。


在试错成本可以承受的情况下培养孩子对错误的认知,让他们知道有时人生会因为错误变得更丰富精彩,他们的内心会因为成长变得强大。


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多些心理学的知识,成为有“心理学头脑”的爸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