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自己的边界感,不能仅仅指望别人“懂分寸”|心理译站
什么是边界感?
边界可以理解为,一种我们对自己的身体、情绪、精神设定的“保护区”,类似自然界中动物的领地,而人与动物的的区别在于,动物建立、维护、尊重起自己的领地来,似乎比人类做起来要容易得多。
当今社会中普遍出现的许多情绪、人际关系许多方面的心理困扰,都与难以维持适当边界有关。
所有动物,包括人类自己,都需要有边界,当这些边界被入侵的时候,我们的身体会立刻产生一些警示“信号”:
心跳加速、手掌出汗、皮肤发热、(言语或身体上的)攻击欲望出现......
然而,出于不想得罪人、不愿破坏关系、或者为了规避可能出现的各种风险(例如失去工作、遭到打击报复等),也可能因为担心会“显得很自私”,而忽略这些“信号”,忽略不舒服的感觉,害怕去建立、维护自己的边界,不敢保护自己。
等级社会与边界感
狒狒是人类的近亲,也是一种高度社会化的动物,他们依赖彼此而生存,族群内部有明显的等级划分:
个体所属的社会等级越低,边界就更容易被侵犯。
这和人们在职场或者家庭中的经历很类似,对于处于社会底层的狒狒来说,离开了群体很难独自生存下去,所以在持续承受着压力,总比死了强,但是研究也发现,长期承受慢性压力的狒狒,更常出现罹患疾病、生殖能力下降、寿命缩短的情况,这几乎是一种“别无选择”的命运。
社会化通常被视作是生物进化程度高的一种特征,然而其他大部分社会化程度不那么高的动物,都本能地懂得保护自己不被“占便宜”、也不会在无视自己健康的情况下“过度付出”,通过播种“愧疚”而达到操控其他个体目的的“PUA小技巧”,在大部分动物的身上是不管用的。
动物们是怎么维护自己的边界,对入侵者说NO的?
在一次对草原土拨鼠的田野观察中,我选择了藏身在一块开着白色花朵的灌木丛里,一只蜂鸟围着我嗡嗡叫,开始我没在意,过了一阵才意识到,这是它在抗议我入侵了它的领地,许多动物的做法与它类似:
首先,它们会以自己的方式发出警告。
警告通常是在入侵者靠近的时候发出的,意在传递信息--注意!你即将入侵到我的领地!
同时,也是在缓解压力,这和我们在社交中对别人说no的原因是相似的。
我留在原地继续着自己的观察,没有理会蜂鸟一再的警告,终于,它决定要更清晰地表明自己的态度,让我不要再挨着属于它的灌木丛了。
这美丽的小生物径直飞到我面前,奋力地啄击着望远镜,好吧,这信息可再明显不过啦,我决定尊重它的意愿,挪到了五米开外的地方。
比起可爱的小蜂鸟来说,其他的动物的反应可能就没有这么温和了,它们可能会狠狠地惩罚(攻击)不速之客。但即使是在这种惩罚中,也有着某种我认为是健康的成分:
惩罚的强度与受侵犯的程度呈正比,也受到两者之间的关系远近、以及侵犯者的身份(家人、伴侣、孩子)有关。
举例而言:
三年前我收养了一只流浪小猫,它个性独立、活泼机敏、边界感很强,刚开始的时候,我试图靠近它,抚摸它的时候总是被它抓挠或痛咬。
经过三年以来的相处“磨合”(很多时候是在强行压抑去骚扰它的愿望),它现在会不时地主动地过来蹭我几下,并允许我短暂地抚摸它一阵。
每当它即将感到厌烦的时候,就冲我龇牙,相信我会非常识趣地把它放开(大部分的时候我确实做到了),如果某些时候我被它可爱的模样冲昏了头脑,“忘记了”尊重它的意愿,试图将它在怀里多留一会儿,它就仍旧会咬我或抓我一下,当然力度上,会比三年前的时候要轻上很多。
通常,在有意无意的侵犯过程中,惩罚的力度会缓缓上升,如果对方一直不理会警告的信息、持续时间过长,可能会引发剧烈的攻击行为。
在人类社会中,当然不鼓励剧烈的攻击行为,如果确实清晰地发出了警告、解释了可能出现的后果,入侵者理解了、却仍旧决定继续冒犯的行为,通常我们能够做到的保护自己的“终极措施”,就是尝试切断或结束一段关系。
综上所述,从其他动物的身上,我们可以看到,保护自己的边界感,并不能一味地指望别人“懂分寸”,而是需要主动地采取一些措施:
明确自己的边界、并且清晰地向人表达;
在别人的行为或言语开始令你感到不适的时候,发出明确的警告信号;
根据当时的情况、彼此的关系的性质,适当调整警告的措辞和方式;
随着侵犯行为升级,警告的强度也需要随之升级,如果警告最终无效,需要考虑进行“惩罚”;
在整个交往过程中,维护边界的态度尽量始终保持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