恰到好处的挫折:如何锻造孩子的心理铠甲?|青少年心理
美国著名自体心理学家欧内斯特.沃尔夫曾经说过,心理咨询的最终目标应该是增强自体,以便使个体愿意并能够投入日常生活的混乱喧嚣,不是没有恐惧,而是即便如此也不会被吓倒。
用特别流行的一句话就是罗曼罗兰讲的:世界上只有一种真正的英雄主义,那就是认清生活的真相之后依然热爱生活。
作为父母,一定是希望自己的孩子独立而自信,对生活充满勇气的,那么我们究竟该如何做到呢?
海因茨·科胡特于1971年,在其经典著作《自体的分析:对精神分析治疗自体障碍的系统性探索》中首次明确提出“恰到好处的挫折”这个概念。
他在第四章中写道:“当自体客体未能完全满足个体的需求时,这种不完美的回应若保持在可容忍的限度内,便会成为心理成长的催化剂。它迫使个体逐渐内化那些原本依赖外部客体提供的功能,从而建构更稳固的自体结构。”
当养育者无法完全满足儿童的镜映需求时,这种"不完美回应"在心理层面激起的震荡,恰似冶金时的精准控温。
3个月大的婴儿在母亲延迟回应啼哭的5分钟里,开始学会吮吸手指自我安抚;7岁儿童在绘画得不到父亲即时赞美时,逐渐发展出内在的审美标准。
这些细碎的挫折如同心理细胞的分裂,将会推动自体结构的不断重构升级。
当代神经科学研究也印证了这个过程:前额叶皮质在应对适度压力时会增强突触连接。就像钢琴家在错音中校准指法,青少年在社交挫折中发展出的情绪调节能力,实质是神经网络的优化重组。
这种转化往往伴随痛苦,但正如珍珠形成的机理,正是异物刺激促使蚌体分泌珍珠质。
红树林心理
那么怎么才算恰到好处的挫折呢?我们来看几个场景:
1. 幼儿期(1-6岁):摔跤。
场景:孩子学走路时摔了第8次,放声大哭。
恰到好处的挫折:父母蹲下对孩子说:“我看到你试了几次,前面有两次都成功了,想不想再试一下,下次试试站稳之后再迈另一只脚,我在旁边守着你”。
反面案例:家长冲过去抱起孩子,连声道歉:“都怪地太滑!我们不走了”
2. 学龄期(7-12岁):输掉比赛。
场景:孩子参加数学竞赛落选,沮丧地说:“我永远比不过小明。”
恰到好处的挫折:“我知道你准备了很久,这次结果让你意外。”“你发现时间分配有问题吗?我们下个月每天多练5道题,下次挑战更难的题库?”
反面案例:“别人考100分是因为更聪明,你天生不是这块料。”
3. 青春期(13-18岁):被拒绝的友谊。
场景:孩子暗恋的同桌拒绝了他的表白,陷入自我怀疑。
恰到好处的挫折:“你觉得TA为什么没接受?是时机问题,还是表达方式?”“要不要试试参加辩论社?表达清晰的人更容易被理解。”
反面案例:“你太胖了,难怪没人喜欢!”
心里咨询
当然我们强调挫折教育,并不是要人为地创造挫折出来,来磨练孩子。其实孩子从蹒跚学步到步入职场,适应社会,本身就会经历许许多多的挫折。
作为家长,最需要做的便是用心守护,在适当的时候帮助他们。
还记得女儿第一次参加歌唱比赛的时候,她唱得很不错,但是最后一个奖项都没得到,孩子是非常失望和难过的。
我和先生肯定了那种难过的感觉,跟她一起分析原因,帮助她渡过了那个困难的时刻,自此孩子得出一个经验:原来失败并没有那么可怕。
后来她又积极参加了大大小小的各种比赛,那次失败的经历不但没有影响到她,反而成为一种助力。
在事事保护和满足的另一面,是对孩子情感需要完全的忽视和漠视。
曾经在一篇文献中看过一个12岁女孩安娜的案例,她因为厌学、自残被转介到科胡特那里,她的父亲是位著名学者,但是每当她想要和父亲讨论她在学习上的困难时,父亲总是冷漠地回应:这种问题不该来问我。
所以当安娜面临学业的压力几近崩溃的时候,是无法从父亲那里得到有效的支持的,这种压力在她多次尝试依然未能找到更好应对措施的时候,变成了淹没式的焦虑。这种淹没式的焦虑带来的不是成长,而是更多的退缩和自我伤害。
科胡特说,恰到好处的挫折不是爱的缺席,而是以另一种形式存在的关怀。
当父母忍住替孩子系鞋带的冲动,当教育孩子的时候压下直接给出答案的冲动,当我们克制事事指导的欲望,实际上已经在扮演心理助产士的角色——用适度的"不作为"催生更强大的自体。
这其实和我们古老的教育智慧也不谋而合,孟子的“苦其心志,劳其筋骨”,孔子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也是在讲类似的道理。
满足?还是克制?这的确是一个经常需要被考虑的问题!
我的自体心理学读书会小组正在招募,欢迎有兴趣的人参加,或者推荐给合适的人。期望找到同行的人,彼此支持,一起来体验自体心理学的魅力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