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马奖之作《老狐狸》:真的可以“干我屁事”式的活着吗
有些东西丢不得,心没有了,魂没有了。
台湾电影《老狐狸》故事发生在九十年代的台湾,讲述一个在利益与情感中如何做出选择的故事。
在严重内卷,焦虑铺天盖地的现代社会,这种探索值得我们停下来想一想。
电影从一个11岁男孩廖界的生活出发,从他的视角,从他的情感与困难讲述从两者中选择的困惑和纠结。
01
情感
故事的主角叫廖界,11岁。廖界的父亲是酒楼的一个普通打工人,跟廖界相依为命。父亲温柔体贴,是家务能手又精打细算,小日子过得温馨也有奔头。父亲说,过三年,可以实现两个人共同的梦想,买一个自己的房子。
波折
很快父亲得知了一条消息:原来在短短的半年里,房价飙升了一倍……
廖界在学校里也过得艰难。他穿着父亲兼职做缝纫,用多余的布料给他做的仿制校服,却被同学取笑;想要躲雨,却被牛高马大的同学赶出来。
廖界把似乎把改变的希望寄望在房子,我们慢慢有了房子,爸爸可以开发廊,一切会好起来了。
利益
在廖界被同学欺负时,他遇上了老狐狸。老狐狸是廖界的房东,他代表的是有钱有能力,但也很无情的人。
总之老狐狸很喜欢廖界。老狐狸驾着豪车载着他慢慢地驶过欺负他的同学身边,还叮嘱他:“朝前看”,以助长他的气势。
廖界与有钱有势的人在一起,从前欺负他的同学,就不敢惹他了。小小廖界体会到了钱,物质的威力。
老狐狸似乎想把廖界训练成同他一类的人。他告诉廖界:你爸是个失败的人,在乎别人感受的人是个失败的人。
他还传授廖界诀窍:做事成功的窍门很简单。只需要三个步骤:第一,喝冰开水。第二,闭上眼睛。第三,告诉自己,干我屁事。
困惑与纠结
廖界的情感摆荡到另一边,他很愤怒的对父亲说,节约的生活方式根本没差。
他叫父亲买股票。他变得毫无情感,学着老狐狸说:干我屁事!楼下的邻居因买股票损失惨重而自杀,房子变成了凶宅,这正是他们入手的好时机,他焦急的劝父亲买下来。
父亲不忍并对他说,人家还在办丧事。他向父亲吼叫:“干我们屁事。”一向温和疼爱的父亲打了他一个耳光。
我跟随着电影进行廖界的世界:难过,愤怒又无奈。
我感受着父子互动的美好和温情,生活的艰辛和不易;当孩子被欺负时,他默默的忍耐着还是得把生活过下去,但又不知道如何寻找出路,对未来的寄望或许是唯一能安慰自己的东西;
当知道房子的梦想破灭时的愤怒,为什么这个世界会欺负认真而努力的人;为什么说没有就没有,这个世界不会提前跟你说一声;未来会是什么,未来是更加看不见的焦虑和无助。
坐在老狐狸的车上,第一次感受从被欺负逆转为被尊重,感觉这个方式比慢慢等待有效多了;当有机会买凶宅时,觉得好焦急,翻身改命能命的机会就在面前,好诱惑,就要一次吧,一次就好。
探索
我想影片想要探索的是我们要选择利益还是情感或如何平衡,这是另外一个“我想要过怎样的人生”的探索。
“干我屁事”这句话的意思是戒断与人的关系,我跟人没有情感,没有连接,我不会考虑你的死活,当有这个想法之后,当然我也不会觉得,你会考虑我的死活。
02 真的可以“干我屁事”式的活着吗?
著名的“恒河猴实验”证明,动物都不可以以只提供食物的方式好好存活,更何况是头脑发达的人类。
实际工作中,也能接触到很多这样的例子,当来访与人缺乏连接感会产生的各种痛苦感觉:恐惧,孤独,无力,因而没有力量好好往前走。
有的来访因为爱的缺失,纠缠不休而痛苦……就像老狐狸,他以一种断六亲的方式存在着,但也没有放弃连接的感觉。
他对廖界好,是因为廖界出生那天与他逝去的母亲死亡那天是同一天,他从小姐城找来了小姐当秘书,对她很好,是因为她的生日与他死去的儿子(儿子不认同他的信念,自己跑去做无国界医生时死了)是同一天,老狐狸也在不知不觉中,在点点滴滴中,寻找着某些重要情感连接。
03 但我们也会不知不觉操作着“干我屁事”
当情感会阻碍或并不能让我生存下去,谈情感是奢侈时:我看李娟作品,写的哈萨克游牧民族在阿尔泰山脉放牧时的生活。
那里的生活异常艰辛,残酷环境下的高强度劳作对牧民身体有非常大的损害。李娟对牧民的艰辛不经意展示了她的在意和怜悯,而牧民嗤之以鼻。
其中有一个片段写道:十五岁的女儿放牧一天回来,冻得鼻青脸肿,没歇一口气,又继续干别的,妈妈面无表情。
面对荒野的艰难,谈情感能改变些什么呢?每天的工作都这样,妈妈的温情和怜悯只能增加生活的悲苦。
那就无视它或发展一个更高的心理防御级别:看不起怜悯情感,这是整体牧民共有的应对生活艰难情感防御方式。
其实牧民很重情感,不劳作的时候,母亲抱着女儿亲吻,抚摸,女儿喊着:我亲爱的妈妈。
他们只是面对无法改变的状况时才学会无视情感,而不是全盘割舍。太多的割舍情感又是心理疾病的重要原因之一。
当我们沉浸在自己的世界而没办法走出来,我也没有办法去爱你。这是亲密关系里的毒药。
“育婴室的幽灵”讲的就是这样一个状况。一个母婴治疗的教学录像里,录像里的母亲很痛苦,没有办法去拥抱她的小婴儿,与此同时,录像里的婴儿漠然,无精打采,对外界不作反应,表现出过度的安静。
在婴儿扭曲哭泣时,母亲变得特别麻木毫无反应。看到这个靠近不了的场景真让人心碎和绝望。
母亲真的是坏人吗,这时发生了什么?婴儿的哭泣会触发母亲自己内心的婴儿般的无助,绝望,恐惧的部分(指的是母亲在婴儿期也有严重创伤的情况)。
这些部分从未得到过帮助,母亲根本没有机会内化一个积极的资源,她会把自己婴儿的情感部分投射到孩子的身上,面对婴儿的哭泣,她只能用婴儿时的方式(如说麻木,回避,惊恐等等)去面对。
母亲没有办法去思考她的婴儿怎么了,也没有办法消解婴儿的情绪。
所以创伤就一代一代的传下去。让人欣慰的是,随着心理咨询师对母亲过去痛苦的抚慰,母亲慢慢地对婴儿作出反应,婴儿的产生变化真让人欣慰。
看《再见爱人》时发现一个充满了悬疑的情侣间的争吵,纪幻博与王诗睛在争吵,到底谁做了家务,纪经常说:这时要有一个监控看看。
我猜想,纪也不是认为王故意在撒谎抵赖,所以他的情绪更多不是生气,但又说服不了对方,只能寄望于监控帮忙证明。
我尝试猜想为什么会这样?纪小时候因爸妈离婚被抛下了,在成长过程中应该经历很多这样的感觉:极委屈,很努力去做事,去承担,以获得别人的认可。
纪与爱人争吵时很容易激发他这样的感觉,他在自己委屈,承受,你还是没认可我的世界里面,所以较难看到别人的世界是怎样的。
本来互相扶持走了很长一段的爱人,因为过去的痛苦而继续相互痛苦,真的很无奈。
事实上,当纪不是面对着爱人时,情绪没有那么激动时,他其实是能够看到和面对自己的一些问题的。
我通过极端或典型的例子想说明是什么让我们操作着“干我屁事”,但我们,所有的我们,在这个“全民焦虑”的时代,不也是不知不觉的操作着,操控着“干我屁事”。
04
当我们焦虑时,我们往往寄望于钱,权力,对子女的期待。
是的,外在的好东西对我们能起着安抚作用。但焦虑过度时,亲密关系会付出惨重的代价:我很焦虑,我对你(最亲的人)滋生期待,当不能满足,接下来就是失望,贬低,甚至恨。
在亲密关系里,被期待的对方心里话可能是:我们的关系不就是钱嘛,我对你而言,不就是被利用的工具嘛,你有在意过我也很难吗?
在亲子关系里就更可怕。父母是孩童世界上最亲的人,是柔弱的孩童期的唯一依靠。
当父母的焦虑让孩童来承接时,孩童会全然接收。因为焦虑,父母有很多要求,服从,说教。
孩童开始会觉得:对,是我不好所以才让你们心烦;强悍不断要求的父母,内心实际是虚弱的,孩子也内化了虚弱感战战兢兢往前走。
孩子努力想去做好,一旦做不好,焦虑的父母困在他们的焦虑世界里,这时他们没办法有力的解决问题,帮助孩子。
他们没有办法思考这些:孩子怎么了,遇到什么困难了,如何给他帮忙。因为害怕孩子不好,新一轮的批判又到来。连接断开了,爱没有了,慢慢的,孩子的感觉发展为,我只是作为成全你的工具,这个世界我没有依靠……然后孩子出问题了。
恐惧和焦虑又一代一代传递下去。说到这里,我没有办法要求父母马上做好,我深知,看起来强悍的父母,里面也藏着一个恐惧的小孩,父母内心的小孩也要被帮忙。
写在最后
电影《老狐狸》留给廖界作选择,但是否也让我们在这个浮躁的世界里,也慢慢的停下来想一想,当你很焦躁的往前冲,也要身边人往前冲的时候,牺牲了什么。
有些东西丢不得,心没有了,魂没有了。
文/广州红树林心理咨询中心 陈健